台江內海曾是臺灣西部平原上最大、最重要的潟湖,有多條河川匯入,並從此處出海,經由歷次曾文溪不斷改變河道、輸砂之下,逐漸形成海埔地。這樣特殊的浮覆地,溪流洪氾頻繁發生,水路蔓延在這塊新生土地之上,「水」是移入此地的墾民首要面臨的課題。人與大自然(溪流)長期互動的結果,除了積極築堤之外,無法撼動的天災威脅藉由宗教信仰的力量來安定人心,盡人事而聽天命,因此發展出拜溪墘、退洪謝神還願、設置水患辟邪物等不同的祭儀。
「拜溪墘」是一個統稱,各地有著該儀式稱謂的不同名稱,如拜溪神、拜溪王、拜溪王爺、拜崩溪岸、拜溪仔等,從名稱上可見不親又不遠、亦神亦鬼之模糊性;祭拜時多為向著溪流或在聚落的宮廟廣場前祭祀,少有專祠或供俸神像。「退洪謝神還願」則是因早期遭受洪水來襲的村民為祈求天神庇佑如願,為答謝上蒼退去水患而舉辦的祭典,故祭拜對象非溪流而是高階神明如玉皇大帝、東嶽大帝等神祇,有些村莊則是直接向地方庄神求助,少與民間信仰中的水神有直接關係。
這些與洪氾息息相關的信仰儀式極具地方特色,也隱含著過去的聚落遷移史、洪水災難史,讓人得以理解人民面對水患恐懼的應對方式及水患移民的縮影,是瞭解台江常民文化生活的另一種方式。